概吧
首页 | 书法 | 绘画 | 篆刻 | 刻字 | 字典 | 搜索

华阳真逸迹何如?镌自南朝定不诬。

由Gai8分享到 作者:启功 2018-06-21 来源 次浏览

 “华阳真逸迹何如?镌(juān)自南朝定不诬。

水激沙砻(lóng磨的意思)锋颖秃,遂令人说柳枝书。”

《瘗鹤铭》

启功先生的这首诗,说的是大名鼎鼎的“碑中之王”《瘗(yì)鹤铭》的身世之谜、书写之谜。身世之谜,就是说谁写的;书写之谜,就是说用什么笔写的。在搞清这两个问题之前,先简单介绍一下《瘗鹤铭》的前世今生。瘗是埋葬的意思,某人养的鹤死了,某人将鹤埋葬后,又为鹤写了铭文,并刻在镇江焦山(位于长江江心)西麓的石壁上。某人是谁,铭文何时所刻,待会再说。《瘗鹤铭》属于摩崖石刻,唐代时因遭雷击而山石崩裂,《瘗鹤铭》上半截落入江中,后来下半截也落入江中。北宋熙宁年间从江中打捞出其中一块残石,南宋淳熙年间又打捞出另外四块残石。到了明代洪武年间,这五块残石又落入江中。康熙五十二年,曾任江宁、苏州知府的陈鹏年再次募民打捞,最终又将这五块残石打捞了出来,并粘合为一移置于定慧寺,现藏于焦山碑林。五块残石共存字86个(一说93个)。1997年之后,又陆续打捞出一部分残字,但总字数不到一百个。根据考证,《瘗鹤铭》原文当在160至180字左右,现在尚有很多缺失。《瘗鹤铭》在布局上是比较独特的,与古碑自右向左竖书写的常例不同,它是自左向右竖书写的。《瘗鹤铭》虽存字不多,名气却大得很。宋代以来,历代书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。北宋黄庭坚认为“大字无过《瘗鹤铭》”;康有为认为,“溯自有唐以降,楷书之传世者不啻(chì)汗牛充栋,但大字之妙莫过于《瘗鹤铭》。其魄力雄伟,如龙奔江海,虎震山岳。”因此之故,《瘗鹤铭》被誉为“大字之祖”、“神仙之迹”。它既是成熟的楷书,又带有篆、隶的笔势遗踪,结体宽博,仪态大方,气度雍容,神态飞动,淳朴自然,简约疏淡。
这么好的字谁写的呢?有人认为是王羲之所书,有人认为是颜真卿所书,但最为公认的,是陶弘景所书。陶弘景,南朝齐、梁时人,就是那位伟大的炼丹家、医学家,不但如此,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呢。陶弘景在齐时曾拜左卫殿中将军,后辞官隐居茅山华阳洞(在今镇江),号华阳真逸、华阳隐居、华阳陶隐、华阳真人、华阳居士;梁武帝时礼聘不至,虽然如此,梁武帝还是经常向其征询朝廷大事,时人称之为“山中宰相”。启功先生这首诗虽然没有明说是陶弘景所书,但从“镌自南朝定不诬”的肯定性判断中,加上“华阳真逸”的佐证,其实等于认定就是陶弘景所书。并且,道家人爱养鹤,有养鹤的传统,这也是一个依据。何况陶弘景乃秣陵(今南京)人,隐居茅山,茅山与焦山相距很近,都在今镇江境内,这又是一个依据。至此,前文所说的某人是谁、铭文何时所刻,全都清楚了。
我们知道了《瘗鹤铭》是陶弘景所写的,那么陶弘景是用什么笔写的呢?是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,是用柳枝书写的呢?启功先生对此予以了否定。启功先生讲,《瘗鹤铭》因为在江水中的时间太长了,经过“水激沙砻”,江水的冲击,沙砾的打磨,原先的笔锋都变秃了,所以才会有人说《瘗鹤铭》是用柳枝写的。谁说的呢?清代的杨宾说的,杨宾在《大瓢偶笔》里讲,“周穆王以剑划吉日癸巳字,鲁灵光殿匠人以泥刀划太子钓鱼池砖,王右军(王羲之)以垩(è)帚书壁、柳枝书《瘗鹤铭》,陶隐居(陶弘景)以荻书,张长史(张旭)以发(fà)书,裴休揾(wèn)袖题化成寺额,吕洞宾以瓜皮书《济南寺碑》、以石榴皮写七言绝句于西邻酒家,黄华老人(金代王庭筠yún)以槟榔壳书大理府三塔寺,南唐李后主(李煜)撮襟卷帛而书,石曼卿以毡作龟山佛寺殿榜,陈白沙缚茅作字,高其佩以指书画款,张绶以箸书扇,余亦曾以布作山东都司堂额、以草帚作方丈字。”这里的宝剑、泥刀、垩帚、柳枝、荻草、头发、衣袖、瓜皮、石榴皮、槟榔壳、帛、毡、茅草、手指、箸(筷子)、布、草帚,都被当成了笔。杨宾认为《瘗鹤铭》是王羲之用柳枝写的。这里,我由古人联想到了当下,联想到了现在各种各样、千奇百怪的带有一点行为艺术特点的头发书、手指书等等,原来这些东西老早以前就有啦,并不是什么创新嘛。唐代草圣张旭,为什么人称张颠呢?就是因为他酒后爱用头发写字的缘故。据史书记载,“(张旭)嗜酒,每大醉,呼叫狂走,乃下笔,或以头濡墨而书,既醒自视,以为神,不可复得也”,故而“世呼张颠”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、书法家傅山,在“索居无笔”时,就曾“偶折柳枝作书”,并且“辄成奇字”。现任书协主席苏士澍(shù),则擅长以鸡毛笔作篆。鸡毛笔也是早已有之,苏东坡中年爱用鸡毛笔,写出来的字比较肥壮,黄庭坚讥之为“石压蟾蜍”,董其昌讥之为“墨猪”,其实黄庭坚、董其昌也用鸡毛笔写过字。以上是由柳枝书引发的一点题外话。
以下内容,对书法史不感兴趣的,可以不看了。
写到这里,忽然有一个疑问,既然《瘗鹤铭》署名“华阳真逸撰,上皇山樵正书”,那书写者应该是“上皇山樵正”才对啊,怎么成了陶弘景(华阳真逸)了呢?陶弘景是撰写铭文的啊。这个问题,是我的一个疑问,还请方家指教。另外,关于“上皇山樵正书”如何断句,许多人都是把“上皇山樵”当成一个人,我觉得应该这样断句,上皇山,樵正,书。上皇山乃山名,即今镇江丹徒镇南面的横山,当地古地名中有叫“上堭里”的,亦可证明上皇山乃山名。樵正,是书写者的名字。至于立石者,则是丹阳仙尉、江阴真宰,仙尉是县尉的誉称,真宰也是地方长官的美称,仙尉、真宰的道教色彩十分浓厚,这也能从一个侧面证明《瘗鹤铭》为陶弘景所撰。
《瘗鹤铭》开头几句是:“鹤寿不知其纪也,壬辰岁得于华亭,甲午岁化于朱方。”陶弘景壬辰年在华亭(现上海松江县)得到这只鹤,甲午年这只鹤就在朱方(现镇江丹徒县)仙化了,这只鹤陪伴陶弘景还不到三年。可能是陶弘景得到这只鹤的时候,这只鹤已经很老了,至于到底有多老,不是太清楚,所谓“鹤寿不知其纪也”。
上文说到,《瘗鹤铭》原文当在160至180字左右,而现在能见到的不到一百字,尚缺不少,这为《瘗鹤铭》铭文复原增加了不少困难。幸好有史籍参考,方便了许多。后唐时,金山寺一位抄经僧人,在将一卷经书抄完之后,见卷后还有空页,突然想起在焦山仰读过《瘗鹤铭》,于是便将《瘗鹤铭》默写在空页里,从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金山本《瘗鹤铭》。北宋时,刁景纯(曾与欧阳修一起掌管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三馆秘阁)致仕退休回润州(现镇江润州区)养老,在金山寺藏经楼翻阅经书时,偶然间发现了后唐这位僧人抄写的《瘗鹤铭》,便郑重地将其抄录下来。金山本《瘗鹤铭》全文如下:“鹤寿不知其纪。壬辰岁得于华亭,甲午岁化于朱方。天其未遂,吾翔寥廓耶?奚夺余仙鹤之遽(jù)也?乃裹以玄黄之币,藏之兹山之下。故立石旌事,篆铭不朽。词曰:相此胎禽,仙家之真。山阴降迹,华表留名。真唯仿佛,事亦微冥。西竹法里,宰耳岁辰。鸣语解化,浮丘去莘。左取曹国,右割荆门。后荡洪流,前固重扃(chóngjiōng)。我欲无言,尔也何明。爰集真侣,瘗尔作铭。宜直示之,惟将进宁。丹阳仙尉、江阴真宰立石。”金山本铭文为默写而成,与实际有所出入,比如“鹤寿不知其纪”后少个“也”字,“藏之兹山之下”当为“藏乎兹山之下”;又比如,石刻中有“厥土”、“势掩”、“爽垲(kǎi)”、“徵君”等字,而金山本铭文中却没有。这说明这位僧人没有回忆出全部铭文,他只回忆出了151个字,还有不准确的地方。考虑到与石刻不一致的几处铭文,再加上前面的署名“华阳真逸撰,上皇山樵正书”11个字,故推断铭文当在160至180字左右。有一版比较准确的铭文,详见所附书法图片(常福居士书)。
《瘗鹤铭》以陈鹏年打捞为界,此前的传世拓本为水前本,此后则为水后本。水前本为冬季枯水期残石露出水面时捶拓而得,因为捶拓是在江滩上,十分困难,拓得的字数过少,且不清楚的字较多,真正的水前本在宋代已属凤毛麟角。水后本为残石出水后直接捶拓所得。水前本比较珍贵。

 
 
 
>>>启功 书论

    手机用户点击浏览器底部 或右上角等按钮,收藏或分享到朋友圈

     
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(无需密码 现在注册

顶起